2004年,全球只有5个千万标箱大港,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55.4万标箱,高居全球第3,但离香港港(2198.4万标箱)和新加坡港(2132.9万标箱)相隔甚远,和身后的深圳港(1365.9万标箱)、釜山港(1143万标箱)也没有拉开太大差距,不过赢家与输家已初具雏形。
一、时代的眼泪

对比2004与2023年,吞吐量下滑的港口只有香港港与高雄港,分别下滑了34%与9%。直到1990年代,香港港、新加坡港、釜山港、高雄港仍然享受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,并且都是各霸一方的转运港,到2004年,他们分别排名全球第1、第2、第5、第6。

2004年,香港港继续和新加坡港你追我赶。当年底,特区政府委托的《香港港口规划总纲2020》新鲜出炉,报告中指出,香港港和深圳港在服务能力、生产力、交通联系等方面差距缩小,同时往返香港的跨境运输费用高昂,是香港港流失远洋货物的重要原因。但未来仍然可期,报告推算香港港2020年可达4020万TEU。此外特区政府还委聘顾问公司研究兴建十号货柜码头。

事违人愿,在产业链转移和湾区其他港口强势崛起的背景下,2005年起,香港港就已增长乏力,2012年起彻底步入下降轨道。2013至2023年间,香港港制成品及机械及交通工具等重要适箱货类大跌。2023年,香港港完成1440.1万标箱,倒退回1997年水平(1438.6万标箱),勉强留在全球前10。十号货柜码头再也无影,九号码头也出现了空置现象。曾经的对手新加坡港,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超2000万标箱,目指全球最大自动化港口的大士港,已经迎来开港2周年。
高雄港则在比惨这一项上都当不上第一,高雄港1993-1999年连续7年蝉联全球前3。1999年,马士基有意投资在高雄港投资第六货柜中心,但红毛港迁村迟迟无果。21世纪以来,台湾产业及出口结构趋于单一,高雄港又面临大陆沿海港口的激烈竞争,转运箱减少,排名逐年走低,2002年与2003年,高雄港接连被上海港与深圳港超越,2004年,马士基转而投资厦门嵩屿货柜码头,并于2010年退租高雄港,干线母船大幅减挂。2023年,高雄港完成883.4万标箱,仅列全球第17。如果高雄第七货柜中心启用等新举措不能及时提振装卸量,高雄港即将跌出前20。厦门港则于2009年完成468万标箱,首次跻身全球TOP20,此后排名稳步上升,于2017年超越高雄港,如今排名全球第13。
二、时代的骄子
在两大输家面前,中国大陆港口接连蹿升。最先崭露头角的上海港与深圳港不必多提,榜单中的老面孔里,